(繁體字:次常用字。 造字法为形声:从弓、尔声。基本汉字。
弥(mí),原意为满、补,如弥望。也可作久、远解释,如弥留。同时有弥为姓。
字形演变过程:
1/3
金文

篆文
1/3
隶书

楷书

简体

金文「弥」字从弓、尔声。有的则增添「」作「」,像玉壁之形。篆文作「㣆」,「璧」改从「玉」,「璧」本「玉」之形制,义近通用。《说文》有「㣆」无「弥」,汉碑「㣆」、「弥」通用,马王堆汉简〈老子乙〉、〈相马经〉与汉印姓名玺等均作「?」,尔下皆从「土」,且用例都是更加、久远的意思,可知「」、「㣆」、「?」均为「弥」之异体。《说文‧弓部》:「㣆,弛弓也。从弓、声。」指放松弓弦。《玉篇‧弓部》将篆文「㣆」省作「弥」,并列作「弥」之异体,解释为「大也,徧也,甚也」,和现今「弥」字音义正相吻合。另收录「?」为异体。《集韵‧支韵》:「弥,或作弥。」是规范字所本。「弥」字从弓,表示与安弦、张弓等射箭相关之事;从尔,表示音读,本义为放松弓弦。在六书中都属于形声。台湾教育部标准字以「弥」为正字,「㣆」为异体;「㣆」另兼「弛弓」义之正字。规范字作「」,「尔」改作「」,是偏旁类推。

說文小篆:
六书通: